「互」取其互相之意,「勵」取其奮勉、努力之義,亦有互相勉勵之涵意。互勵社為家長聯會第一個成立的地區小組。一九九二年初,借助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實習社工的力量,聯會開始發展地區小組的工作,目的在於加強維繫同一地區中的會員及建立更緊密的資訊網絡,以傳遞最新的信息。 互勵社主要「照顧」荃灣、葵涌及青衣區的家長,近年更擴闊至其他新界區之家長,其運作主要由五至六名核心家長籌備不同的探訪及活動,包括講座、旅行等等。 | ![]() |
互匡社成立於一九九三年,「匡」有輔助的意思,代表互相輔助,彼此「匡扶」。 是本會第二個成立的地區小組,主要集中連繫九龍區的智障人士家長。 著重於建立更緊密的支援及資訊網絡,讓家長能掌握復康界的最新發展方向及資訊,與及促進家長之間的互相精神,這是對其智障子女的照顧及發展,有著不可分割的影響。 透 過每季舉辦一些不同性質的活動,可以令更多會員接觸支援及資訊網絡,例如舉辦一些講座、訓練及分享會等,有助提升家長對社會意識。 另一方面,本會亦舉辦一些餘暇活動,例如參觀服務單位、宿營或聯歡聚會,其策劃工作主要由的核心小組成員負責,積極為九龍區的家長參與其中。
|
互持社成立於一九九七年,「持」有堅守不變,支援、維護等意思,代表彼此互相守望、互相支持。是本會第三個成立的地區小組,由香港區的智障人士家長組成的。 互持社的成立,始於一位香港大學的實習社工協助發展及推動社內事務,現在已經茁壯地成長,獨立運作。 隨了由家長參與策劃一些餘暇活動外,也有具教育及知識性的活動。 核心成員更組織了「親善大使隊」,主動關心及探訪一些有需要的家長,體貼他們的需要,使他們在沉重的壓力下,也可以明白到,戰鬥並不獨單,大家都會一起共同面對。
| ![]() |
互鳴社成立於一九九八年,「鳴」有表示、發聲的意思,代表互相共鳴。主要集中連繫屯門、元朗及天水圍的智障人士家長。 互鳴社成立亦得到香港大學社工系實習同學的參與,定期開會、交流資訊。讓家長也能掌握復康界的最新發展方向及資訊,與及促進家長之間的互相精神等。 核心成員曾經藉著「1997精神健康(修訂)條例」,到區內四間的智障服務單位,向其他家長及同工講解條例內容,令更多人能夠受益。 家長對於具教育意味活動的興趣較為濃厚,所以會策劃多一些健康資訊講座或家長訓練等等,增加家長對健康及知識的關注。
|
© 2023 香港弱智人士家長聯會. 版權所有。